景點分類: | 全部 森林公園 海島海岸 草原草甸 沙漠戈壁 冰川雪域 濕地湖河 名山奇峰 自然保護區(qū) 野生動物園 主題公園 名勝古跡 歷史遺產(chǎn) 民族風情 度假療養(yǎng) 園林老宅 陵園古墓 古鎮(zhèn)村落 博物館 考古遺跡 城市風光 名人故里 宮殿樓閣 道教福地 宗教旅游 地質(zhì)奇觀 探索體驗 農(nóng)業(yè)觀光 工業(yè)旅游 植物園 郵輪游艇 |
---|---|
所在地區(qū): |
肇慶麗譙樓原名御書樓,又稱永明宮、紅樓,坐落在肇慶市城中路。宋徽宗趙佶曾為端王,端州是他的封地,繼皇位后,升端州為府,御書“肇慶府”。府衙前曾筑高臺建樓,名御書樓。明天順六年(1462年),郡守黃瑜重建,改稱為麗譙樓。明末(1646年),桂王朱由榔抗清時在此登基,改作永明宮。建國初,因該樓紅色,俗稱紅樓。麗譙樓曾陳列銅壺滴漏、乾寧銅鐘、大藤鼓等報時器,以報時刻。
南沙天后宮,緊臨珠江出??诹尕暄螅溆诖蠼巧綎|南麓,依山傍水,其建筑依山勢層疊而上,殿宇輝煌,樓閣雄偉,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,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,建筑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于一體,其規(guī)模是現(xiàn)今世界同類建筑之最,被譽為“天下天后第一宮”,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。天后圣像高達14.5 米,屹立在天后宮廣場正中。
東莞迎恩門樓,俗稱西城樓,位于莞城西正路口。建于明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經(jīng)多次維修,現(xiàn)仍保存完好。曾有城墻連接道家山、南城、缽孟山、東門、北門,全長1299丈,堅固高大,雄偉壯觀。把整個東莞城都包圍了起來,到時把城門一關(guān),海盜就無法入城。而且這城墻還有防洪作用,夏天遇到發(fā)大水時把城門用沙包堵上,城里就可保不會遭淹,真是造富百姓。
東莞會議大廈位于鴻福路北側(cè),市中心廣場中軸線東側(cè),占地面積3.17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4.43萬平方米,是一座體現(xiàn)人民當家作主,具莊嚴性、開放性、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征的新世紀建筑,是多功能現(xiàn)代化的綜合性大廈。大廈內(nèi)設(shè)1200座位的主會場、456座位的報告廳和35個小型會議廳。擁有先進的立體聲電影放映系統(tǒng)、藝術(shù)照明系統(tǒng)、電子大屏幕顯示系統(tǒng)、電子表決系統(tǒng)和四國語言同聲傳譯系統(tǒng)。
鎮(zhèn)風塔在饒平縣拓林鎮(zhèn)東北l千米的風吹嶺西麓。困拓林地處海濱,屢遭風潮之害,昔人于嶺高面海,常年風聲颯颯的風口處建塔,取鎮(zhèn)風鎮(zhèn)水之意,故名。元至正十三年(1353年)二月建,塔高22米,基圍16米,七層八面,塔身各層用石板鋪蓋,游人可在塔內(nèi)沿螺旋形石階登上各層,塔廊還裝有石欄桿,每層開設(shè)圓窗和拱門,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覽觀山勝。
碧樓位于潮州西湖公園湖畔上,在近代歷史上的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中,周恩來、周逸群等曾駐扎于此。1925年10月第一次東征時,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、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曾住在潮州,那時他以“左” 派面目出現(xiàn),時常早起來此,手捧中正劍,高聲朗讀孫中山總理遺囑。
廣東潮州開元寺泰佛殿,位于韓江大橋東側(cè),慧如公園對面,是旅泰僑領(lǐng)、大慈善家謝慧如(1913—1996)捐巨資敬建,經(jīng)國務(wù)院宗教事務(wù)局批準,由潮州市自行設(shè)計、施工的中國大陸首座規(guī)模宏大的泰國式佛教梵宇,于1992年元宵落成剪彩,4月11日又舉行泰式銅鑄大佛開光法會。這是中泰友誼的一朵新花,中外佛教交流的碩果,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添彩。
海陽縣儒學(xué)宮位于潮州城區(qū)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。俗稱紅學(xué)、學(xué)宮。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,景炎三年(1278),后毀于火。明洪武二年(1369)重建大成殿,雖歷經(jīng)滄桑,其主要建筑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初粵東地區(qū)殿堂建筑的風貌特點,以后歷代屢有增建,始成規(guī)模宏大的建筑群。
道韻樓位于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(zhèn)南聯(lián)主村。建于明末清初,有著400多年的歷史,是迄今被發(fā)現(xiàn)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,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八角形土樓。2006年05月25日,道韻樓作為明代古建筑,被國務(wù)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
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,外城門原有“東為萬春”門額。樓置于高大厚實的臺基上,拱門中開,面闊七間,進深五間,前后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,并跨出城墻外,成為騎樓。城樓為仿宮殿式建筑,重檐歇山頂,配以玻璃瓦紅彤壁,朱柱格子窗,畫棟雕梁,顯得雄偉壯觀。城樓中開拱門,高3.62米,寬2.9米。三樓懸巨型銅鐘1座,鑄于南宋紹興四年(1134)。